承德老菜—承德宴走进人民日报社活动启幕

承德 更新于:2025-09-29 11:43
  • alita小星

    人民日报社食堂人头攒动,承德宴几道老菜把城市人打动了——你会为这味道排队吗?

    今天早上有个有趣的画面:人民日报社南区美食大厅里挤满了人,承德老菜的摊位前尤其热闹。活动由人民日报社主办,承德宴带来的塞罕坝牛肉烧萝卜、翁氏非遗炸肺丸子、塞罕坝白蘑炒柴鸡蛋、承德溜肉片等一道道上来,立刻把现场氛围拉满。说实话,看着大家一口接一口那种专注和满足,我突然意识到,食物的力量有时候比任何宣传都更直接。

   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被几道老菜吸引?我觉得有三个层面在起作用。首先是怀旧情绪——城市里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对“家乡味”异常敏感,哪怕是一小口萝卜炖牛肉都能戳中内心的柔软。其次是平台背书和场景加成:在人民日报社这样的场域出现,自带一种被认可的气质,增强了大家尝试的安全感。再者是稀缺感与现场体验:现场热闹、有试吃、有厨师现场展示,这种即时的社交场景会让人更愿意驻足、拍照、分享。

    具体到菜品,塞罕坝牛肉烧萝卜的汤带着一种野地的土味和牛肉的浓香,让我朋友小李当场眼眶发热,他说这味道像小时候跟着奶奶吃的炖菜;翁氏炸肺丸子外酥里嫩,咬开那一瞬间喷出来的肉汁让隔壁的同事张姐情不自禁夸了好几句。与此同时,也有人提出质疑:有位同事觉得承德溜肉片在摆盘上有过度美化的痕迹,口感更像迎合城市口味而非保留原始的烟火气。这种反差本身就是好内容,它提醒我们传统美食走进城市舞台时,如何把“原味”和“可接受度”平衡好,是个必须面对的问题。

    对餐饮从业者和活动组织方来说,这种场景其实能学到不少实操技巧。承德宴的成功不只是菜好吃,更多是把故事、匠人和现场体验连在一起。把一道菜的来历写成一两句可读的故事,让服务人员能快速说出菜背后的乡土记忆,提供小份试吃降低尝试门槛,安排厨师短暂演示增强观众参与感,这些都能把“看一眼”变成“留下来吃一份”。我朋友小赵做餐饮品牌推广时常说,短视频先捕捉味觉记忆的关键镜头,比如汤上袅袅的热气、刀工的节奏、老手艺人的表情,这些画面比单纯的美食拍摄更能触动用户。

    当然,把地方菜放到大舞台上也会带来争议。有人担心被商业化稀释,有人担心非遗变成了展览品而失去生活性。我个人觉得,保护传统并不等于拒绝创新,但必须讲清楚每一次改变的逻辑和界限。餐馆可以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做适度改良,但要把改良过程透明化,让食客知道这是一种“传承当代解读”,而不是简单地为了卖相而改变口味。

    最后,稍微往前看一点,这类由权威平台和地方合作推出的美食周,短期内会继续成为城市消费场景里的高频事件。对普通吃货来说,遇到这种活动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三件事上:是否能听到菜背后的故事、能否见到真实的烹饪过程、以及是否有老手艺人的参与。说白了,真诚的匠心比花哨的摆盘更能留下记忆。你有没有在大城市里遇到过类似把“家乡味”端上舞台的场景?那一次你是被怀念打动,还是觉得被包装过度了,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吧。

    资料来源:人民日报(承德宴走进人民日报社活动报道)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