承德“收缩”启示录,人口流失与经济阵痛的双面挑战

承德 更新于:2025-09-18 00:59
  • Amandazxf
    “收缩”启示录:在人口流失与绿色转型的十字路口

    一、收缩的现实:人口流失与经济阵痛的双重困境

    承德,这座因避暑山庄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,正面临着人口持续流失的严峻挑战。2023年末常住人口333.4万,较2010年减少26.6万,年均下降0.7% 。最新统计显示,2024年常住人口进一步降至328.57万,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8.7%,深度老龄化与人口外流形成恶性循环。

    经济层面,承德的困境同样显著。2024年GDP为1962.6亿元,在河北省11地市中排名倒数第二,人均GDP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70%。传统产业占比过高,钒钛钢铁、矿业等重工业贡献了近40%的工业产值,但面临环保压力和产能过剩双重挤压。旅游业虽占第三产业比重超30%,但季节性明显,人均旅游消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%,停留在“门票经济”阶段。

    收缩的根源,既有地理条件的制约。地处燕山—太行山连片特困区,冬季漫长寒冷,交通末梢地位导致要素集聚能力弱。更有产业结构的深层矛盾:传统资源型产业转型缓慢,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,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仅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2.3% 。

    二、破局之路:从“资源依赖”到“生态经济”的战略转身

    面对收缩压力,承德正以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为核心,探索差异化转型路径:

    (一)清洁能源:重构产业版图的核心引擎

    承德依托丰富的风光水氢资源,打造京津冀清洁能源基地。截至2025年,清洁能源装机达2392万千瓦,占电力总装机的93%,年发电量259.1亿千瓦时,相当于满足北京1/3的年用电量。世界最大抽水蓄能电站——丰宁电站全部投产后,年纳税3亿元,占丰宁县财政收入的25%,直接吸纳就业370人,带动周边消费年均3000万元 。

    产业链向高端延伸,引进金风、远景等20余家头部企业,形成风机主机、钒电池、制氢装备等本地化生产能力。2024年钒钛新材料产值突破885亿元,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产能达5000立方米,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5% 。

    (二)生态价值转化:从“绿水青山”到“金山银山”的创新实践

    入选国家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后,承德探索林业碳汇、景区碳普惠等多元化交易模式。塞罕坝机械林场签发林业碳汇282.1万吨,交易金额6496万元,居全省首位。同时,依托“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”定位,与京津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,2024年获补偿资金1.35亿元,入京津断面水质全部达Ⅱ类标准 。

    生态农业同步升级,平泉食用菌年产值67亿元,占全国越夏香菇市场的40%;围场沙棘产业形成果浆、保健品、冰酒全链条,带动万余户农民增收 。

    (三)协同发展:借势京津冀的“突围之道”

    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,2024年引进央企京企合作项目81个,总投资764.8亿元。双滦经济开发区建成“京津研发—承德转化”基地,引进科大讯飞等企业,呼叫服务外包坐席达5623个,成为“京北声谷” 。

    文旅康养深度融合,开通北京至承德旅游专列,推出“温泉+冰雪”“森林疗愈”等新业态。2024年接待京津康养老人超10万人次,京津籍60岁以上游客占避暑山庄总客流的35% 。

    三、深层挑战:转型路上的“拦路虎”

    尽管取得阶段性成效,承德仍需破解三大瓶颈:

    (一)人才虹吸效应加剧

    高校资源匮乏,仅有承德医学院等3所本科院校,每年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不足30%。2024年硕博人才净流入率为-12%,年轻人口外流集中在信息技术、金融等领域。

    (二)产业链条亟待补全

    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中,核心部件如风机主轴、光伏逆变器仍依赖外部采购,本地配套率不足40%。钒钛产业精深加工占比仅25%,高端钒电池隔膜、钛合金粉末等产品空白 。

    (三)公共服务供给压力

    深度老龄化导致社保支出攀升,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6.5万人,养老金支出同比增长12%。而财政收入增速(5%)低于支出增速(4.5%),民生领域投入面临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